首页>其它合同>频频踩雷VS投诉高企 背靠大树的正奇金融、马上金融靠谱吗

频频踩雷VS投诉高企 背靠大树的正奇金融、马上金融靠谱吗

时间:2019-12-13 02:35:15 其它合同 我要投稿

  《倚天屠龙记》再次翻拍,吸引了不少目光,力挫六派的张无忌还是英勇无比。然其封神之战含金几何,值得商榷。且不说少林三神僧无一出战,武当张三丰也未现身。不过,更为尴尬的当属六派弟子,一个个系出名门、大话说的震天响,碰到真正高手,则穷形尽相。足见,名师未必出高徒、强将手下也有不少弱兵。背后大树只能撑门面唬人,一旦经历江湖的血雨腥风,内功不足者就会变成笑柄。

  同样道理,也适用于商业江湖。放眼金融业,联想系的正奇金融、重庆百货(600729)旗下的马上消费金融,好似名门弟子。不仅有知名公司的资金支持、品牌备书,还有协同支援和流量供给,一度顺风顺水,令那些无根“野路子”羡慕不已。

  不过,打铁还需自身硬,若自身实力修为不足,再好的外部条件也是枉然,甚至爬的越高还会摔得越重。正奇金融业绩下滑、频频踩雷;马上消费金融增速放缓、骗贷事件、投诉高企。乱象背后俨然一手好牌被打坏,二者是否真的靠谱?金融泡沫褪去,究竟谁在裸泳?

  新经济新常态下,如何转型升级成了所有企业必须面对的思考题。不同的规模圈层,有不同的聚焦取向。

  布局金融,成了不少传统行业巨头的转型抓手。市场大、门槛低、赚钱快,这样的生意怎能不诱人?况且,自身还拥有庞大资金池、待转客流量,加上多年的影响力背书,简直是占据天时人和,不做都对不起自己个儿。

  于是,一群新兴的金融机构春笋般茁壮成长。略显陌生的名字和稚嫩的模式背后,不乏海尔、恒大、海航等大佬的身影。

  大佬背景

  诸多入局者中,联想控股、重庆百货堪称重量级选手。

  联想控股,是联想集团的控股公司。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双重冲击,让联想集团这样的传统制造巨头陷入瓶颈,背后的联想控股自然压力山大。

  重庆百货也遇到相似尴尬。作为国内商超百货巨头,在电商与新零售的崛起中,生意愈发难做。

  新旧势力更迭下,作为上市公司、行业龙头的二者,面对消费、资本市场的一日千里,必须要有所动作,讲述新故事,以提振投资者、消费者的信心。

  金融,显然是最好的剧情。

  “大胃口”的联想控股,打造了以小额贷款、资产管理、权益类投资、融资租赁、典当等多种业务为核心的综合类金融机构:正奇金融。

  公开资料显示,正奇金融成立于2012年10月,由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在合肥市全资设立,现由联想控股控股,注册资本30亿元,是一家专注于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及创新金融业务的金融控股公司。目前,公司下设九大业务单元:融资担保、小额贷款、典当、权益类投资、融资租赁、商业保理、资本市场业务、资产管理、供应链管理。

  而以商超起家的重庆百货,则看上了消费金融前景。投资了马上消费金融,成为其最大股东。

  公开资料显示,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马上金融)是一家经中国银保监会批准,持有消费金融牌照的科技驱动金融机构。于2015年6月正式开业,引入了重庆百货、重庆银行等国有股东,以及物美集团、阳光保险等社会化股东,形成极具活力的多元化混合所有制股东结构。

  背靠巨头加持,正奇金融与马上消费金融一度顺风顺水,势头强劲。截至2018年年末,马上消费金融总资产402.62亿元,营收82.39亿元,同比增长76.6%,净利润8.01亿元,同比增38.6%。而正奇金融速度更快,甚至已提交IPO,站在了港交所门前。

  不过,好景不长。这样光鲜的人设,在监管趋严、行业退潮中,出现变化。

  行业发展过快导致乱象频发,引发了强力监管。从2017年开始,监管部门频频“亮剑”,一系政策出台规范行业发展,金融业进入“洗牌期”。

  行业野蛮生长被按下暂停键,合规、高质量发展的新风,让企业抛开浮躁,进入了拼实力、秀肌肉的下半场。这极大考验从业者的核心竞争力。一些实力不强的企业暴露出了更多问题,比如本文的主角——正奇金融、马上金融。

  上市前的动作

  先来看正奇金融,作为联想系布局金融的重要棋子,其能站在港交所门前,已实属不易。

  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11月30日,正奇金融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同年12月4日,港交所披露招股说明书,其联席保荐人为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招银国际。

  为了让正奇金融上市,联想控股可谓煞费苦心。

  首先,为了规避风险,正奇金融剥离了此前备受质疑的P2P网贷业务。

  2017年初,正奇金融旗下互金平台“奇乐融”曾被自媒体曝出涉嫌自融,正奇金融对此矢口否认。

  不过,2017年底,正奇金融却出售了“奇乐融”平台运营公司,也就是安徽唯源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而转让对象,正是联想集团。

  左手换右手的股权转让,显然是为躲避日趋严格的监管。

  正奇金融也并不否认这一点。其表示,安徽唯源金融从事点对点线上贷款业务,鉴于中国点对点线上贷款市场监管情况尚不明朗,出售此项业务,从而将业务集中于向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据披露,此项网贷业务2015年及2016年分别录得净亏损人民币3.5百万元及人民币110万元,2017年录得净利润人民币460万元(包括出售该子公司获得的除所得税后收益人民币410万元)。

  零壹财经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认为:奇乐融从正奇金融剥离到联想集团旗下,主要目的是为规避风险,因为P2P网贷业依然存在政策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剥离可以为正奇金融顺利上市提供便利。

  联想控股的苦心,还不止于此。

  其在正奇金融递交招股书的11月30日当晚发布公告称,公司已向联交所申请批准其附属公司正奇金融于联交所主板分拆及独立上市。

  不过,从股权架构上看,联想控股仍为正奇金融控股股东,持股82.52%。

  联想控股选择让正奇金融分拆上市,原因无非有二。首先,对母公司联想控股来说,虽然在持股比例和绝对持股数量上没有太大变化,但可按照持股比例享有正奇金融的净利润分成;最为重要的是,若正奇金融分拆上市成功后,联想控股将获得超额投资收益。

  对正奇金融来说,不仅能有效的提升估值,还可拓宽融资渠道,减轻联想控股波动,对自身造成的影响。

  同时,投资人还可能由于股权分配方案而获得其他收益。

  种种举动不难发现,联想控股为正奇金融的上市做了好充分准备。颇有万事具备,只欠钟声的味道。

  可惜的是,正奇金融频频出现的问题,或许会成为IPO的拦路虎,联想控股的一片苦心会化为泡影吗?

  危险前兆?

  首当其冲的,就是业绩下滑。

  不管上市前画的饼有多大,资本市场的最核心考量只有投资回报率。投资者未必要求业绩突飞猛进,但企业稳步向好的趋势十分重要。

  由此来说,正奇金融2018年表现出的下滑趋势,不是一个好兆头。

  根据正奇金融招股书,正奇金融总资产由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106亿元,增长至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20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9%。其持续经营业务的收入由2015年的11亿元增至2017年的16亿元;2018年上半年,正奇金融持续经营业务为9.54亿元。

  客观说,正奇金融在2015年到2018年间,业绩处于上升态势。仅看这份时间跨度较长的数据,正奇金融还是有一定投资价值。

  不过,单看2017、2018的全年业绩,就没有那么乐观了。

  2019年3月28日,联想控股发布了2018年财报公告显示,作为联想控股旗下金融业务板块,正奇金融2018年贷款业务余额56.5亿人民币,较2017年的58.74亿减少2.24亿,同比减少4%。正奇金融2018年收入18.31亿,净利润7.2亿。收入同比增长55%,但是净利润不增反降,同比下降14%。

  上市前业绩变脸,绝非好消息。

  例如刚刚上市的新东方在线,在上市前夕更新招股书,其2018年6月-11月实现纯利润,相比2017年同期下滑了59.87%。业绩折腰,让新东方在线的上市一度备受质疑,上市后开盘后不到一小时,股价就已跌破发行价,报10.1港元,最低跌至9.53港元。最后收盘时股价仅与发行价持平,报10.2港元。相比之下,康希诺、复旦张江的连续放量大涨,显示出了业绩重要性。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正奇金融需要警惕业绩下滑所产生的二次发酵。首先要认清、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

  令人遗憾的是,正奇金融似乎没有太多反省,将下降原因归于大环境。其解释是:主要是由于经济环境的整体不利变化,基于谨慎考量提取了更多的信贷资产减值损失所致。

  值得一提的是,正奇金融的贷款余额也有所下降。截至2018年底,正奇金融贷款业务余额为56.5亿元,2017年末为58.74亿元,同比减少4%。

  归咎于大环境,似乎成了上市公司对于业绩不振的通用解释。这也难免引人深思:大环境真的如此不堪?

  答案是否定的。

  2018年8月23日晚间,阿里巴巴公布2019财年第一季度(2018.4.1-2018.6.30)财报显示,当季,阿里巴巴集团收取蚂蚁金服的特许权使用费和软件技术服务费为人民币9.1亿元,这意味着这一季蚂蚁金服的利润为24.26亿元,较上一季度增长4倍。

  竞品的亮眼业绩,似乎吊打了正奇金融。经济环境出现不利变化,为何蚂蚁金服的业绩能突飞猛进,甚至单季的利润就远胜正奇金融?

  真正原因是什么?这些危机前兆里又蕴含哪些实质风险?

  频频的踩雷之声,或许更能说明些什么。

  踩雷不断

  据了解,作为综合性集荣机构的正奇金融,小额贷款是其重要的一项业务,负责该项业务的三家子公司分别为深圳市诚正科技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诚正小贷”)、合肥市国正

  科技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合肥国正”)、武汉市国正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武汉国正”)。

  三家公司频频踩雷,正奇金融的业绩自然好不到哪去。

  先来看深圳诚正踩雷天翔环境(300362)一事。

  2019年3月1日,成都天翔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翔环境)公告称,由于资金状况紧张,致使部分债务逾期。截至2019年4月30日,公司及子公司累计将逾期债务合计金额约16.33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的净资产的90.28%,涉及包括银行、融资租赁、小额贷款等26家机构。

  公告显示:公司本应于2019年3月25日前兑付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16天翔01”的本息合计2.13亿元,但因公司流动资金紧张,未能如期兑付,“16天翔01”构成实质性违约。

  在踩雷者中,出现了正奇金融旗下诚正小贷的身影。公告显示,天翔环境及其子公司合计向深圳诚正借款3257.2万元,到期日为2018年7月25日。

  这并非是诚正小贷第一次踩雷,其与合肥国正共踩的盛运环保(300090)同样值得关注。

  2019年2月22日,安徽盛运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盛运环保)2018年业绩快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7.96亿元,同比下降41.39%;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为-25.3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每股净资产0.50元,同比减少82.77%。

  需要注意的是,盛运环保身处创业板,连续三年亏损将直接退市,因此其2019年的业绩极为重要。

  压力之下,盛运环保发布的《关于债务到期未能清偿公告》显示,该公司已有74笔债务逾期情况,总金额40.47亿元。

  踩到此雷的诚正小贷、合肥国正,涉及逾期金额本息分别为2438.6万元、1573.6万元,逾期起始日期均为2018年4月20日。根据盛运环保关于诉讼事项的公告,2017年7月,合肥国正与诚正小贷于先后与该公司及其子公司签订《最高额流动资金借款合同》。

  值得一提的是,诚正小贷、合肥国正还曾共同踩雷金盾股份(300411)。

  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5月上市公司金盾股份公告,与诚正小贷、合肥国正发生借款纠纷,涉及标的金额合计4574.67万元。但金盾股份表示其(《最高额流动资金借款合同》)印章系伪造,涉及相关款项均未进入公司银行账户。

  根据金盾股份2019年1月4日《关于收到民事裁定书的公告》,合肥国正、深圳诚正的起诉均已被法院驳回。合肥中院经审查认为,该案已涉嫌经济犯罪。因此本案不属于经济纠纷案,而有经济犯罪嫌疑。

  结合上述三家上市公司公告来看,正奇旗下公司涉及债务纠纷金额经粗略计算合计上亿元。

  严重逾期问题

  问题是,上亿元的踩雷也只是冰山一角。看看正奇金融的逾期总金额,就足以说明问题。

  据正奇金融招股书显示,其贷款及应收款项类投资的主要资产逾期率均不低于6%,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数据显示,2015财年逾期率为14.6%,2016财年为13.2%,2017财年为6.7%。而在2018年上半年,其逾期率也高达6.9%。

  具体来看,数据显示,正奇金融逾期贷款及应收款项类投资,在6个月及以上的占全部逾期比例超过60%。截至2015年12月31日,正奇金融逾期6个月及以上占比为55.6%,2016年同期为84.2%,2017年同期为88.3%,2018年上半年逾期6个月及以上占比为66%。

  从规模上看,截至2018年6月30日,正奇金融逾期贷款金额高达9.05亿元。2017年全年逾期贷款金额为7.8亿元,2016年同期为12.6亿元,2015年逾期贷款金额为1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上半年正奇金融贷款业务余额为64.15亿元,逾期金额为9.05亿元。有媒体指出,这意味着,其每放出1万元贷款,就有1410元逾期。

  值得注意的是,在业内人士看来,高达66%的6个月及以上逾期,收回概率极其渺茫。这也导致正奇金融的现金流状况进一步恶化。

  数据显示,在2015年、2016年、2017年及2018年上半年,正奇金融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分别为-11.59亿元、-31.11亿元、-13.49亿元以及-14.02亿元。

  上述刺眼数据,让外表风光的正奇金融显出尴尬原形。频频踩雷的背后,显示出正奇金融核心风控力的缺失。

  对于小额贷款机构来说,放款量不是最重要的,能否将其收回才是关键,大多数小额贷款企业的踩雷,都是由于风控能力不足所致。不夸张的说,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是金融机构的重要目标,而投资风控力是核心的保证手段,这是正奇金融需要提升之处。

  仔细分析正奇的踩雷标的,似乎更能看出些端倪。

  盛运环保2018年的亏损并非首次。根据其2017年三季报显示,在报告期内,净利润由亏损2.58亿元扩大为12.95亿元。而根据其2017年报显示,盛运环保及其控股子公司对外担保合同金额累计达43.14亿元,占2017年度净资产的88.73%。这远超证监会要求的50%。

  而天翔环境出现首次债务违约是2018年5日,但在其2017年财报时,就已暗藏危机:2017年营收下滑,归母净利6532.59万元,同比下滑约50%。如果在拉长时间维度,2014到2016年,其进行了大规模的海外并购行动,金额超80亿元,这在当时引发各界的广泛关注。

  有专家提醒,天翔环境大规模并购占用现金过多,项目投入现金流增多,却难以保证持续的现金流入,如未能及时引入战略投资人或者宏观层面流动性变差,则公司生产经营便会面临较大风险。

  面对上述信息,在贷前、袋中、贷后环节,正奇金融旗下公司究竟对项目评估、相关风控等做了哪些举措、又何以吃下这样的血淋淋教训?

  扶持逻辑

  这对正奇金融及背后的联想控股,都有一个警示作用。

  据媒体报道,联想控股已囊括了银行、券商、信托、保险、支付、消费金融、创投、小贷、典当、融资租赁、资管公司等各类金融牌照,俨然已是一家名副其实的金融控股平台。在金融资产方面,除了占股正奇金融82.52%,还拥有卢森堡国际银行89.936%股份、高华证券25%、弘毅投资20%、汉口银行15.33%、苏州信托10%、北银消费金融5%等。这还不算未披露持股比例的农银人寿保险、民生人寿保险。

  在业务方面,联想控股管理基金总规模超1000亿人民币。其中,联想之星是中国领先的天使投资机构,旗下君联资本和弘毅投资均是业内顶尖基金。

  但这些,却没有产生多少协同效应,起码从正奇金融屡屡踩雷的表现中没有看到。

  拥有三大基金平台、众多金融牌照的联想控股,本应赋予正奇金融更多技术、经验、风控体系的支持,以提升其资产管理的核心能力。

  而“战略投资+财务投资”的双轮驱动业务模式,也被联想控股长期晶晶乐道。这种整体投资组合的布局,能依托强弱周期、轻重资产、海内外市场、创新与传统产业组合,构建企业成长动力的均衡和持续。

  但从实际来看,联想控股为正奇金融所做的一切,似乎都太过追求短期效应,缺乏长期的战略规划思考,至少在品控、风控等关键能力上重视不足。

  无论是抛离敏感业务,还是分拆上市,都属于短期的资本运作,并无长期的全方位支援。在科技赋予金融更强生命力的当下,核心竞争力力不足的正奇金融究竟能走多远?

  值得注意的是,截止目前,正奇金融未通过港交所聆讯已超4个月。

  针对以上问题,铑财向正奇金融发函,截止目前,未收到任何回应。

  联想控股年报披露,2018年公司战略投资整体收入3583.0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净利润52.23亿元人民币。其中,金融服务板块收入增长91%至69.62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增长56%至25.67亿元人民币。

  这意味着,联想控股去年靠金融服务大赚26亿,占总利润58.8%。而IT业务净利润10.85亿,仅占24.9%,不足金融利润贡献的一半。这其中,有正奇金融贡献的18.31亿元营收,7.2亿元净利润。

  对于联想控股来说,正奇金融也许只是一头“盈利奶牛”。尽快上市是第一要务,这可以产生更丰厚的回报。

  显然,这与当下的趋势不相匹配。

  如今,很难见到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做单纯的财务投资了。

  如何内部孵化,或者收购有助搭建自身生态系统、产生跟多的紧密协同效应,才是一流企业的格局体现。

  不过,真正能拥有这样格局的企业并不多见,大多开展金融业务的企业,都陷入了联想控股的类似尴尬,短期逐利面前,轻视了寻求长远之道,重庆百货显然也位列其中。

  业绩亮眼

  作为全国知名的百货企业,重庆百货曾经无限风光。1996年登陆A股市场,旗下拥有重百、新世纪百货、商社电器三大著名商业品牌。2013年荣列财富中国500强第172位。

  变局来自电商与新零售的冲击,重庆百货开始流年不利。

  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重庆百货已关闭新世纪大石坝店、商社电器江北商场等18家超市及电器门店。

  甚至进入2019年,重庆百货决定继续关闭扭亏无望或租约到期的南坪商都、达州商都等18个场店,并在2018年对上述场店进行了减值测试。

  相比大规模闭店的颓势,重庆百货2018财报却十分亮眼。

  报告显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40.84亿元,同比增加3.5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8.31亿元,同比上升37.28%。

  这明显不符合常理,但看看马上金融的成绩单,一切豁然。

  财报显示,马上金融在2018年度实现营业收入82.39亿,净利润8.01亿元,相比2017年营收46.68亿,净利润5.7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6.5%与38.6%。按照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重庆百货确认2018年投资收益2.47亿元,占其当年总净利润的29.7%。可见,马上金融对其的巨大贡献。

  不过,收获喜报的同时,质疑之声也未中断。结合马上金融的种种问题,重庆百货能依靠其多久,是未知数了。究竟是盈利奶牛还是潜在大雷,还需时间考量。

  增速巨差

  铑财曾不止一次强调,财报已是过去时。关键在于,能否从财报中看出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从其成长性中,分析其投资价值。这个角度看,马上金融的巅峰似乎已过去,增速放缓就是最好证明。

  单纯数据上看,马上金融实现了盈利双收,但相比2017年增速则不可同语。

  数据显示,马上消费金融在2016年末实现盈利,并在2017年末猛增87倍,其2017年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速为2854%

  但在2018年末,马上金融没有了两年以来的倍数增长,净利润仅增长38.62%。

  有媒体统计,马上金融2018年的净利润率为9.72%,相比下降了2.66%。

  不难发现,马上金融各项数据增速大幅放缓。其创始人赵国庆也指出企业在2018年遇到了挑战。

  赵国庆表示,2018年消费金融领域遇到许多挑战,随着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一些企业发展经历阵痛,而消费金融用户受经济变化影响更明显,包括收入、就业、未来预期等变化,带来消费金融用户信用风险水平上升。此外,消费金融领域相当一部分用户存在多头借贷、借新还旧的现象,部分用户甚至恶意逃废债。“我们几乎每天都想着要跟踪调整一遍风控模式,才能及时发现不良发生的前兆。”

  对于2019年的展望,赵国庆指出:“保持比较审慎的态度,处在业务一线的消费金融公司对于居民消费变化更为敏感,例如手机等3C数码产品的销售额、产能下滑,耐用消费品的更新频率也出现明显下降,这些都使我们面临挑战。”

  不难看出,面对敏感的业绩问题,马上金融与正奇金融一样,拿行业环境开脱。

  只是,这依然掩盖不住自身问题。

  内外风控实测

  先来看看,马上金融的两个话题性事件:内部员工“骗贷”与外部贷款争议。从中暴露出了其内部管理、风险控制能力的缺失。

  正所谓“日防夜防,家贼难防”。2018年6月24日,裁判文书网公布一份刑事判决书,公开了马上消费金融员工李某洲等人伙同中介骗贷的违法事实。

  经西安市灞桥区人民法院审理查明,2016年11月份,李某入职马上金融做手机分期业务员,公司把其安排到灞桥区手机合作门店做业务。

  11月底,中介袁某联系李某合伙通过手机分期业务套现诈骗他人钱财,按每单贷款额10%给他提成。

  调查显示,中介袁某与急用钱的客户沟通好套现过程后,李某利用马上金融业务员的身份给客户办理分期贷款,主要通过虚假购买手机来实现。每单的总套现金额约2500元,其中客户套现1000元,李某和袁某等人每单获利约1500元。

  李某表示,会告诉客户给马上金融公司还1000元后,剩余贷款就不用管了。李某还叮嘱客户把手机号码换了,未还的贷款就成了马上金融坏账,客户也不会上征信。

  通过上述伎俩,从2016年11月份开始,李某与同公司刘某伙同中介袁某,累计骗取马上金融公司贷款24笔,涉案金额7万余元。

  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博士邹纯表示,其实内外勾结骗贷的事情在银行也时有发生,一些网贷机构管理不完善,借款群体信用水平更低,此种事情会更常见。为了减少发生率,一方面要制定并严格执行贷款的各项制度,重视重要风险环节的日常检查监督,另一方面要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提高其职业操守和风险意识。最后,网贷平台应从上至下杜绝一味贪大求快、为“跑量”而忽视风险控制和内部管理的思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防范骗贷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内控问题,外部风控方面,马上消费金融同样存在漏洞。

  经济观察网报道,2018年8月份,家住成都的张女士准备为购新房向银行申贷,当她打印征信报告时,意外发现自己竟有三笔逾期贷款记录,总计42815元人民币。其中一笔就是马上消费金融,信息显示至今未还款,已逾期。

  张女士在表示并非本人操作时,马上金融给张女士的解决方案是,偿还本金后再申请处理申诉问题。且拒绝了向张女士提供当时注册账号及申请贷款的相关材料。

  这难免让外界质疑:马上金融的审贷流程和严谨度。随后,张女士向重庆银监局进行了投诉

  此事进展如何,目前尚不得而知。但大量投诉却是不争事实。

  投诉高企

  21CN聚投诉发布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业投诉排行显示,2018上半年马上金融位列第二位,有效投诉2855件,仅次于Wecash闪银。

  全年来看,在《2018年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投诉排行榜》中,马上消费金融有效投诉量为6053件,排名第一。

  从投诉内容看,暴力催收及高利贷是重灾区,同时也有关于其涉嫌伪造法律文书,伪造公安立案查处与法院判决信息,歪曲滥用征信中心申报函,以此恐吓借款人等投诉。

  据消费金融频道报道,此前有媒体测试,在马上金融获得6000元额度,如果分12期还款的话,最终还款总额为8145.36元。

  根据马上金融披露的预还款计划显示,每月还款金额为679.78元,包括本金424.78元,息费总额175元,可选服务费79元。

  其中,可选服务包括寿险计划、灵活还款服务、以及短信增值服务,默认情况下这三项服务处于接受状态。如果三项服务全部接受,根据IRR公示计算得出,马上金融的实际综合费率达到61%。这显然,高出了36%的监管红线。

  难道马上金融在踩线玩火?

  如此简单粗暴,显然低估了马上金融的智商。

  套路踩踏红线

  简单分析,虚伪套路就露出原形。

  若选择寿险服务,每月可选服务费48元;若选择灵活还款服务,每月可选服务费为26元;如果只选短信增值服务,每月可选服务费为5元。如果三项服务全部关闭,选择借款6000元,分12期借款,最终还款总额7197.36元,每月还款599.78元,包括本金424.78元,息费总额175元,可选服务费0元。

  据IRR公示计算得出,马上消费金融的实际综合费率为35%,则刚好卡在36%的监管红线下。

  这样的套路设计,堪称完美。

  但实际上,有不少借款人投诉称,若不购买附加服务的话,马上消费金融的提前还款要收手续费。可见,借款人稍有不慎就要付出超过36%的成本。作为一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这样高利显然违反了政府规定。

  这不免让外界产生质疑,马上金融的高额收益,有多少是这种套路所得?消费金融业的“黑马”,又坑了消费者多少钱呢?

  如何更靠谱

  梳理至此,正奇金融、马上消费金融的人设变得更为丰富多维。背靠大树未必就靠谱,名门之后,也不一定那么高大上。

  值得强调的是,无论是正奇金融背后的联想控股,还是马上消费金融背后的重庆百货,与陆金所背后的平安集团都不是一个量级。即便是有平安集团的全方位加持,问题缠身的陆金所,上市之路依然扑朔迷离。

  对于联想控股与重庆百货来说,作为传统企业的跨界者,金融业的复杂精细程度、瞬息万变的风险特性,远超实体。这对两者的整体驾驭能力、控制变化能力是一个重要考验。

  打造强有力的金融业务,绝非一朝一夕。凭借自身超强备书,联想控股、重庆百货有能力、也有时间、更有必要耐心打磨金融业的各项基本功,这是二者关键的发力点。

  值得庆幸的是,2019年开始,政府对金融行业态度更为开放,这给了正奇金融及联想控股、马上消费金融及重庆百货巨大的市场机会。

  当然,与机会并存的还有挑战。毕竟开放的同时,国际资本在加速流入国内市场,其他背景更雄厚的跨界者也在跃跃欲试。市场口碑、产品质量、风控水平、技术创新等核心竞争力,会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支撑。

  在铑财看来,高质量发展,不是实体经济的目标,更是金融业的根本。追逐短期利益规模、粗放式的发展,终将是杀鸡取卵。

《频频踩雷VS投诉高企 背靠大树的正奇金融、马上金融靠谱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