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其它合同>李奇霖:广州如何金融补短板

李奇霖:广州如何金融补短板

时间:2020-02-26 23:20:42 其它合同 我要投稿

  广州如何金融补短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系列之10

  

广州如何金融补短板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 李奇霖

  粤开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张德礼

  (微信:zhdeli1019)

  粤开证券宏观研究员王婧瑶

  (微信:yaoyao920305)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发展程度如何,是决定城市综合影响力的核心因素之一。以三大世界级湾区为例,它们的核心城市如纽约、东京等无一不是国际金融中心,对所在湾区、所在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

  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其金融业发展水平和其城市地位并不匹配。广州也是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和另外三个一线城市相比,金融业同样存在着差距。借助自身特有的地理优势、人才优势、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弥补在金融上的短板,这对广州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广州金融业现状

  广州是广东省的政治、经济、科技、金融、教育和文化中心,也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交通、通信枢纽和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沿珠江而上,其影响力可深入珠三角和珠江流域广大地区的辽阔腹地;以南海为通道,可拓展东南亚、非洲、欧洲、美洲等沿岸国家的国际市场。

  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奠定了广州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坚实基础。广州金融机构密集,是区域金融管理中心、业务中心和调控中心。广州是华南地区金融监管机构的所在地。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广东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广州金融业发展稳中向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也构建了金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从广州金融机构的数量来看,截至2019年底全市法人金融机构54家,持牌金融机构323家。

  从金融业增加值来看,2006年到2018年这12年间,广州市金融业增加值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9.9%。2018年广州金融业增加值2079.5亿元,占地区GDP比重为9.1%。2019年前三季度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619.5亿元,同比增长7.8%,增速位列全国大城市的前列。

  

广州如何金融补短板

  从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来看,2019年11月末,广州市本外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为5.92万亿元和4.66万亿元。2003年11月到2019年11月,16年间广州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2.3%和12.9%,两者都实现了较快增长。

  从金融主要细分行业来看。银行业方面,广州银行业资产规模保持良好增长态势,但利润大幅回落,不良贷款率维持在较低水平,相比全省口径,资产质量依旧较好。截至2019年11月末,广州市银行业机构总资产达6.9万亿元,同比增长2.8%;银行业利润633.7亿元,同比下降22.3%;不良贷款余额389.5亿元,不良贷款率0.94%,比年初下降0.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0.11个百分点。

  保险业方面,广州市的保险业高速增长,保费收入占广东省的比例在1/4左右,且有继续向上的趋势。2019年1-11月,全市保费收入1296.0亿元,同比增长21.5%,占全省保费收入的25.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41.8亿元,同比增长19.5%;人身险保费收入954.2亿元,同比增长22.2%。2019年11月末,广州保险业总资产达4359.8亿元,同比增长15.5%。

  证券业方面,目前注册地在广州的券商只有广发证券(行情000776,诊股)和万联证券,随着粤开证券被广州开发区金控收购和总部搬迁,广州的券商将提高到三家。而目前北京、上海和深圳,分别拥有17、16和18家券商。与此同时,因金融中心主要在北上深,各券商的核心业务部门也多在北上深。

  总的来说,尽管过去十几年广州金融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和北京、上海和深圳这三个一线城市相比,广州的金融业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金融业占GDP比例明显偏低。资本市场发育较为缓慢,尤其是证券市场的发展滞后,上市公司和本土证券公司数量偏少,也一直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金融产业集聚区。

  

广州如何金融补短板

  我们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北京、上海和深圳金融业的崛起,有特定因素,而广州在这方面稍显不足“一行两会”等金融监管机构,以及众多银行、保险、券商、基金等金融机构的总部坐落在北京,使得北京成为中国最为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上海背靠长三角,辖区内有众多金融机构,上交所、中金所等交易所位于上海,加之政策扶持将其打造为国际金融中心,其金融业同样具有很强竞争力。深圳则凭借深交所以及多家券商、基金等成功挤入中国金融中心的第一梯队。

  二是受传统产业发展的影响。广州的崛起更多是依赖制造业,在产业升级时也偏向于发展诸如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金融业作为后起之秀,发展时间尚短。

  三是受区域地理位置的影响。广东同时拥有深圳和广州两个一线城市,加上深圳毗邻香港且拥有深交所等优势,深圳的金融业发展快于广州,而金融业具有明显的聚集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州金融业的发展。如何正确处理好深圳和广州两者之间的金融业发展关系,对于广州日后的金融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四是对金融业的定位有待提升。虽然上世纪九十年代广州曾经把金融业定为支柱产业之一,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更多的是强调金融业的资金供给功能,而对金融业的产业定位、产业功能、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产业发展和产业环境等方面较少关注,这制约了广州金融业的发展。

  2

  广州发展(行情600098,诊股)金融业的基础和潜在约束

  (一)广州初步具备了建设金融中心的基础

  一般来讲,金融中心的形成必须以经济中心城市为依托,因此,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实际上就是该经济中心城市发展为金融中心所具有的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优势。就世界上著名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经验来看,它们都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较强的经济辐射能力。纵观世界其他三大湾区的金融中心,可以发现,它们一般都崛起在世界经济增长重心所在区域,并且是这些区域的增长极。它们迅速增长的经济实力和跨地区、跨国界配置资源的能力对所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二是完善的金融体系和高效的金融监管。金融中心要容纳和整合周边的散点金融,又要将各种分类金融进行有机组合,形成金融网络体系,为各式各样的金融交易提供一个灵活高效的平台,没有数量众多的金融机构和完全的金融市场是无法做到的。同时,由于金融中心的交易数额巨大,又往往在瞬间完成,金融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包括监管机构体系和监管法律制度体系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金融中心的重要标志。

  三是优越的地理位置。金融中心既是金融交易中心,也是金融信息中心,是所有金融活动的集中地。因此,一个城市如果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广阔的腹地和便捷的交通通讯条件,就拥有了发展成为金融中心的天然优势。

  从以上条件来看,广州初步具备了建设金融中心的基础条件。

  第一,广州市的经济实力雄厚。广州作为中国四个一线城市之一,经济实力不容小觑,2018年广州全市GDP2.29万亿,人均GDP15.55万,仅次于深圳位居广东第二,具备发展金融业的经济基础。

  第二,广州是广东省的省会,也是省级监管机构的所在地。

  第三,广州地理位置优越。广州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交通、通信枢纽和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广州作为珠江的出海口,拥有珠江流域的辽阔腹地,并且濒临海洋对外远洋条件优越,同时广州市是多条铁路的交汇中枢,市内也拥有机场,海陆空交通条件极其优越。

  第四,广州是华南教育重镇,拥有众多985和211大学,能够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此外,广东省和广州市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吸引外来人才在广州落户。

  第五,政策的大力扶持。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大力支持。广州市政府早在十多年前就意识到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性,并积极出台政策来推动金融业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正式颁布实施之时,就对广州金融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该文件指出要提升金融服务经济功能、做强做优地方金融机构、参与构建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先行先试、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

  2012年《广东省建设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发布,要求加快建设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加快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加快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推动珠三角地区金融一体化发展、提升区域金融合作水平、进一步优化金融发展环境。

  2016年广州市印发《广州市金融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规划》指出要紧紧围绕广州建设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总目标,以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和国际航运、航空、科技创新枢纽,打造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新体系为导向,通过实施“金融+”专项行动计划,进一步促进金融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增强金融支持创新驱动发展,使金融成为广州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的重要支撑,将金融业打造成为全市服务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2019年1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若干规定》、《关于推进金融支持广州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进驻广州国际金融城办公用房补贴的规定》等文件,每年超过3亿元扶持资金,奖励在广州注册或运营的从事金融、类金融活动以及与金融直接相关的机构和个人,并引导金融机构进驻金融城聚集发展,最高奖励将高达2500万元。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该《纲要》明确指出“支持广州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

  (二)广州发展金融业的潜在约束

  虽然广州发展金融业的基础不错,在过去十几年间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在金融业方面,广州和“京沪深”这三个典型的金融中心城市相比还有些短板和不足,它们可能会成为广州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的潜在约束。

  第一,广州和深圳的金融定位问题亟需解决。和京津冀、长三角都只有一个一线城市不同,珠三角内同时有广州和深圳两个一线城市。深圳依靠深交所和大量金融机构,已经成功跻身中国金融中心的第一梯队,相较之下广州的金融业发展稍显滞后。由于金融业的发展往往会呈现出明显的集聚效应,深圳和广州的空间距离较小,这增加了广州发展金融业的难度。如何妥善协调深圳和广州两地的金融发展战略,实现合作共赢,对两地金融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全国性金融交易平台缺失。国际经验表明,发展金融交易平台能够更好地促进金融交易、市场流动和人气聚集,也使得配置金融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广州缺乏金融交易平台和交易载体,如深圳、上海的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等,这是金融中心城市最具代表性的金融要素市场。目前广州的金融交易平台以区域性交易平台为主,缺乏全国性的交易平台,因而其辐射带动能力也会相对较弱。

  第三,法人金融机构数量偏少,相关金融中介服务供给不足。法人金融机构数量是衡量金融中心的重要指标,也直接影响着金融中心城市的发展进程。尽管广州市的金融机构数量和网点密度居全国大城市前列,但是法人金融机构数量较少、规模偏小。2019年底广州全市有法人金融机构54家,但在2018年年末,北京和上海就分别拥有法人金融机构120家、212家。以现有的金融机构法人数量,难以满足广州金融中心建设的需求。

  与此同时,广州市的保险服务、担保服务、咨询服务等金融中介机构,以及评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供给也不足。

  第四,广州市的金融业和经济的发展并不协调。广州现在大力发展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和石油化工等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但目前广州金融业的成熟度远不及汽车、电子产品和石油化工这三大广州经济的支柱产业,可以说广州金融业的发展滞后于实体经济。

  对比广州市第二产业、房地产和金融业的GDP增速,也可以发现自2010年开始,广州市金融业的增加值增速明显低于第二产业和房地产业。

  

广州如何金融补短板

  广州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的程度,也不如北上等城市。截至2020年2月20日,广州市拥有110家A股上市公司,虽然在全国各城市中位列第五位,但是和北京、上海和深圳这三个一线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也低于新一线城市杭州。在上市公司总市值、上市公司2019年全年累计成交额和成交量方面,广州也低于上述四个城市。

  

广州如何金融补短板

  从上市公司所在板块的分布来看,广州市的创业板和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占比为30%,低于北京、深圳和杭州的占比,金融市场对科技类企业的支持略显不足。

  

广州如何金融补短板

  3

  广州如何金融补短

  为着力弥补当地金融机构少、金融话语权偏弱的短板,广州近年来一直在谋求增加金融机构数量、增强金融机构实力。与此同时,也在打造有利于金融业集聚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为实现金融业更大发展,弥补金融短板,广州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同时发展有潜力、有特色的金融细分行业,逐步提升金融竞争力。

  (一)明确自身定位,和深圳协调发展

  广州和深圳的空间距离短,如何明确自身定位,与深圳的金融业协调发展,对广州而言至关重要。

  深圳在证券、基金和创业投资等金融细分领域上具有优势,而广州在银行、期货等方面具备优势,如果两地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和分工合作,广深地区的金融竞争力将明显增强。因此如何加强与深圳的分工、合作,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是广州金融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需要妥善处理好的问题。

  深圳定位于国家级金融中心,凭借着深交所以及平安集团、招商集团等诸多实力雄厚的大型金融集团,深圳可以继续培育、发展资本市场。此外,深圳科技力量雄厚,还可以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相关产业链,提高自身的金融和科技实力。

  广州则应定位于区域性金融中心,发展自身有优势的金融行业,走特色化金融之路。一是争取发展特色金融产业,如绿色金融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广州也正在建设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二是搭建各类相关金融市场平台,上交所南方总部已经落户广州,广州还可以进一步建设如股权交易市场平台、区域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等金融服务平台。三是发展科技金融、财富管理等业务。四是还可以发展相关中间服务业,比如会计、法律、信用、金融信息服务等。

  通过合理的规划,明确自身金融定位,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其它城市,特别是深圳的分工、合作,能够为广州金融业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二)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企业上市

  在发展金融业的同时,还应加快优质企业上市,培育一批上市公司。通过鼓励广州优质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优势,能够将金融业的发达与实体经济的发达联系起来,让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广州市应将资本市场作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渠道,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如鼓励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符合要求的高新技术企业到创业板或科创板上市。目前广州已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培育上市公司,如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提出争取用3年时间推动广州市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30家,其中新增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公司20家。广州市级层面,对在境内外证券市场新上市的企业及从外地迁入的上市公司,给予30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

  对目前并不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应当鼓励、推动符合要求的登陆新三板市场。截至2020年2月4日,在新三板挂牌的广州企业共有322家,占全部新三板企业数量的3.61%,广州市挂牌企业量在所有城市中位列第4。在新三板挂牌的广州市企业中,制造业企业占比高达36%。

  

广州如何金融补短板

  除登陆新三板市场外,还应当加强建设区域性私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区域产权交易中心。充分发挥广州技术产权交易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大力推进区域性科技资本市场建设,为孵化器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开辟融资渠道。强化区域性股权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展和完善市场功能,重点支持中小微型科技企业做优做强。推动在广州产权交易中心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前孵育试点,输送优秀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为中小企业技术融资提供服务,为科技创业投资提供进入与退出通道。

  此外,小微、民营企业作为广州的经济主体之一,对资金也有着很强的需求。对于一些尚还没有达到上市标准的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应当建立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适当拓宽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以此来解决小企业的资金问题,逐步构建多元化的中小企业资金筹集渠道。

  一是地方政府可搭建“政银企”合作交流平台,摸查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对企业需求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举办投融资推荐会,提供投资机构与企业沟通交流的平台,不定期向投资机构发布大额融资需求企业信息,做好桥梁纽带的角色。

  二是应当加强市金融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广州股权交易中心等交易所或交易平台的沟通联系,不定期组织区内有上市或挂牌意愿的企业前往参观学习,与交易所专家面对面交流,启发企业走向资本市场意愿,加深企业对上市工作的了解,鼓励企业规范经营,通过资本市场解决企业融资问题。

  三是和招商办合作,利用招商信息网加大宣传力度,在招商网上公开辖区内有实力的投资机构信息,方便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主动联系。同时,还可以组织企业路演,面向社会公开宣传,吸引各地的投融资机构参与。

  四是抓好风投创投政策的落地。落实《广州市鼓励创业投资促进创新创业发展若干政策规定》,促进风投创投发展。协调推进风投大厦、新三板大厦、创投小镇、基金小镇、财富小镇等功能区建设,推动各区根据实际情况出台风投创投政策,吸引私募股权、创业投资机构、人才落户广州。

  (三)发展和完善金融交易平台

  金融交易平台作为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行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上交所南方中心已经在广州落地,预计上交所南方中心将会逐渐开展债券融资、上市公司服务等业务,广州在交易平台方面的不足得到了一定的补充。

  2019年,广州市设立了以碳排放权为首个交易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广州是广东省低碳试点城市以及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国内率先形成完善的碳金融服务体系。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的设立,完善了碳排放权交易规则和标准,以市场化手段推进生态补偿、开创碳金融业务等,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区域性碳市场交易平台。

  广州还大力促进专业性碳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创新,广州第一家碳资产管理公司——广州绿石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通过成立碳基金、参与碳交易、构建碳智库等方式,积极推进行业与企业碳管理能力建设等环节的服务创新,已成为国内领先的专业低碳金融机构。

  除了碳排放交易所外,广州市还应当积极推动广州钻石交易中心、广州商品清算中心等市场交易平台尽快开业运营。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商品要素交易平台,做大做强广州商品交易所、广州农村产权交易所等,打通国际交易平台,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

  (四)弥补保险业短板

  保险是当代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目的旨在降低风险,保证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的安定。保险既具有储蓄功能,又具有对资金进行转移和重新配置的功能。

  目前,广州拥有保险公司总部3家,各类保险市场主体86家,已经初步形成了门类、险种较为齐全的保险市场。但是,广州市保险行业的发展相比于北上深而言仍存在一定差距,北京聚集了43家保险公司总部,上海则聚集了38家,深圳也有中国平安(行情601318,诊股)和华安保险等10家保险公司总部。

  保险作为金融业的核心组成,广州在建设金融中心的过程中,也应大力发展保险业,弥补保险领域的短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第一,广州应积极设立养老金保险、农业保险、航运保险、汽车保险等专业性保险项目和保险公司。鼓励保险公司在广州设立大数据中心,鼓励培育一批信誉良好的保险中介机构。此外,还应当发展再保险市场,鼓励在广州设立专业再保险公司。

  第二,在现有的银行与保险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银行与保险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加强保险与资本市场合作,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保险资金融通和投资增值。形成保险市场、信贷市场及资本市场的有限联通机制,探索保险公司、银行、证券经营机构推进金融一体化或集团化建设。

  第三,大力发展农村保险市场,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支持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发“三农”保险业务,鼓励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代理“三农”保险业务。运用财政等手段支持和促进农业保险发展,对参加保险的农户实行保费补贴。

  (五)强化汽车金融

  汽车产业长期以来都是广州的支柱产业。2018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产值达到5489.9亿元,同比增长6.1%,约占全国汽车制造业产值的6.8%,占广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首次突破30%。2018年广州汽车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继续保持在两位数以上,达到10.6%。

  

广州如何金融补短板

  汽车金融作为促进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所受到的关注度也在日益提高。汽车金融服务,主要指在汽车的生产、流通、购买与消费环节中的各类金融活动,包括资金筹集、信贷运用、抵押贴现、证券发行和交易以及相关保险、投资活动。汽车金融服务业主要以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保险公司、信托联盟组织及其关联服务组织为经营主体,来为消费者、汽车生产企业和汽车经销商提供金融服务。

  在从事汽车金融的各类机构中,相比于银行等其它类型金融机构,汽车金融公司精耕汽车领域,具备更强的专业性,与行业关系更密切,对于汽车行业发展、各种车型的特点和优劣,购车者的特点和需求会更加了解,可以依据客户不同需求,创新汽车金融的产品和服务。此外,汽车金融贷款相比于银行贷款也具有手续简便、门槛低的优势。

  但目前广州汽车金融的融资渠道以向母公司和银行借款为主,这有三方面的不足和风险。

  一是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和存款期限相对较短,但汽车贷款以中长期居多,存在短期资金被长期占用,资金期限错配问题。而且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银行也会相应减少对汽车金融机构的贷款。

  二是应收账款融资目前缺乏可行性。我国汽车金融公司的规模都偏小,开展汽车金融融资条件不成熟。加之中国还没有成熟的应收账款出售和回购的交易市场,无法全面展开应收账款融资。

  三是汽车金融的经营模式仍然较为传统,仍然局限于以汽车经销商为中介,提供购车贷款及售后服务的金融服务模式。

  总之,当前广州汽车金融服务依然存在着产品单一、创新力不足等问题。金融管理当局应从政策、资金、平台、技术多渠道大力鼓励汽车金融产品结构模式创新。汽车金融公司也应积极开拓汽车金融贷款主体、扩大产业链,发展多种形式的汽车融资租赁业务,完善产品结构,开发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以增强竞争力。此外,金融机构的发展也会正向推动汽车金融服务业产业地位的提升。

  为加强汽车金融业,广州市可以从以下角度大力推进:

  第一,完善信用风险控制机制。多渠道获取信用记录,合理利用大数据增强信息的可靠性。在原有信用信息主要依靠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内部的同时,拓展到金融体系外部征信机构信息,包括社会有关机构、电子消费平台以及社交平台的信用信息及征信评分等,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建设。

  第二,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汽车金融公司应当有效利用商业保险的优势,整合其他资源,扩展保险业务,来降低和分散风险,从而完善整体金融支持结构。

  第三,加大汽车金融服务业向更多客户群体的开辟力度。加大汽车金融服务业对更多偏远地区的开辟,汽车金融服务企业也可以入驻更多体验型消费商圈,让更多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汽车金融服务,充分挖掘更多具有消费汽车服务需求的消费者,激发消费者对汽车服务的消费潜能,从而尽可能地开辟更为广阔汽车服务的市场空间。

  第四,培养更多复合型汽车金融服务的专业人才。广州汽车金融业迫切需要更多集汽车、金融、销售等知识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以这个为出发点,重点培养更多汽车金融服务的专业型人才,将理论和实践融于一体,创新服务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

  (六)加强海洋金融和航运金融

  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近年来,国家对海洋经济的发展不断重视,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沿海地区将海洋经济当作推动新一轮发展的引擎。

  而金融业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从三大产业的角度来具体看。

  海洋第一产业主要包括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等。海洋第一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主要来自于生产规模的扩大,渔民、捕捞公司、养殖公司等寻求投资以来改善经营设备、扩大经营场所、优化经营结构。但目前,海洋第一产业的融资主要依赖于民间融资。

  海洋第二产业主要包括海洋盐业、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发展。海洋第二产业的金融需求往往是集中性、大规模的融资需求,需要的融资周期也相对比较长,行业周期性较强。由于海洋工业的布局具有聚集性,这导致海洋产业的融资需求分布集中,容易给海洋产业聚集地区的区域金融支持系统造成巨大的资金供给压力。

  海洋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海洋高科技产业风险大、投资大、投资周期长,融资难度较高。

  海洋经济的这些特点与银行的放贷要求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海洋科技企业通过传统融资途径获得资金的难度较高。海洋科技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至今未被予以应有的重视,而且债券规模小,在企业债券种类、期限、偿债方式和其他条款的设计方面缺乏创新。而一些新型的融资方式如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等发展尚不够完善,专门针对海洋经济的投资机构较少,专业化程度不足。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 “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部分,也明确提到,着力发展航运金融等特色金融。

  总的来说,广州可以将海洋金融和航运金融,作为特色金融的发展方向。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第一,建全完善海洋经济市场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由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金融合作和长效沟通协调机制,加强政策协调,促进银企对接。要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在海洋经济相关的财政税费、行政登记审批和新产品引入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建立鼓励海洋金融发展的财税政策,简化船舶登记手续、优化监管流程与具体操作方法,加快航运信用体系建设,完善航运业资信评估平台等。

  第二,丰富广州航运交易所功能定位。广州航运交易所虽然已经成立了近十年,为用户提供船舶求购、出售和成交信息的发布、查询服务等。航交所的定位和发展可以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拓展在船舶融资租赁、运输结算、运输保险等领域的业务。此外,支持广州航运交易所开展航运金融指数研究,大力发展航运物流金融。

  第三,通过强化信贷资金的倾斜配置、扩大直接融资渠道规模、吸引民间资本深度参与等途径,进一步拓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融资渠道。

  金融产品方面,财政可以设立海洋经济发展的专项基金,大力推动船舶融资、港航物流金融、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等融资类产品创新。金融机构方面,鼓励探索设立服务海洋经济的专业金融机构,形成与海洋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

  第四,丰富海洋保险业种类。积极开展海洋渔业保险、海洋生态损害保险、物流保险等涉海保险产品创新。航运保险方面,进一步扩大航运保险保障范围、增加航运保险的产品种类、提升服务能力,如新增海事责任险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保险种类等。加快建立海洋保险大数据中心等。

  第五,培养专业的海洋金融人才。目前来看,广州高校中目前只有广州航海学院开设了航运金融这一专业,每年培养的人才非常有限,这与市场需求相去甚远。因此,建议扩招或者更多高校设立航运金融专业来弥补人才短板。

  (七)探索绿色金融发展模式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由于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绿色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对金融的需求日益强劲,这使得“绿色金融”成为金融机构发展新的趋势和潮流,政策层面对绿色金融的支持力度也在稳步加大。

  客观来看,虽然目前我国金融机构普遍对发展“绿色金融”颇为热心,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又面临着诸多障碍,如“绿色金融”业务风险较高但收益偏低、信息沟通机制有待完善、金融机构缺乏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能力、相关政策不完善等。

  因此,广州可以通过探索绿色金融模式,借此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在金融业积蓄力量,以此缩小与上海、深圳的金融业差距,加快实现其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目标。对广州而言,如何以绿色金融的发展契机,在广州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充分利用现代金融资源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是一项亟待解决的现实任务。

  广州已经行动起来,支持和发展绿色金融。广州市以花都区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地区金融机构在试验区设立合资证券、基金、期货和保险公司,拓展绿色融资渠道等。从2017年起,连续五年花都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发展,对金融机构、绿色企业、绿色金融专才给予的奖励最高分别达到2000万元、1200万元和300万元。花都区还和香港品质保证局合作,签订《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合作备忘录》,推动香港先进的绿色金融技术和经验向试验区转移和分享。

  根据广州市金融局的统计,广州市花都区自2017年成为广东省首个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来,合计引进或设立了各类绿色机构三百余家。广州绿色金融街(行情000402,诊股)进驻绿色机构228家,注册资本金136亿元,年均增加超过100家。截至2019年5月底,花都试验区绿色信贷余额143.5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1/3,同比增长34.2%。

  但目前广州绿色金融的发展,尚有一些需要解决和提高的方面。

  一是金融机构与绿色企业之间存在目标不一致的问题。金融机构大多聚焦在某些绿色金融具体的经营层面,关注的问题偏中短期,但绿色产业的发展往往存在着资金沉淀和投资回报期较长的特点。

  二是绿色金融人才供给不足。绿色金融业务涉及面广、领域众多,需要金融、环保、法律等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而目前该类人才在市场上十分匮乏。

  三是绿色企业热度不够。从花都区目前引进的企业数量分布来看,金融机构和绿色企业的数量比例约为3:1,企业参与绿色金融创新和发展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四是广州市本地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模式仍然以绿色信贷为主,而绿色众筹、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信托等融资工具则较少运用。

  五是金融机构目前在获取企业环保信息时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环保部门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不畅,且环保机构公布信息存在信息量不全面、时间滞后等问题。信息披露和共享机制不健全制约了绿色金融业务的有序开展。

  为了加快广州的绿色金融发展,建议从以下几点大力推进:

  第一,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不断加强绿色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培育发展绿色金融组织体系。

  第二,金融机构在设计金融产品时要综合考虑绿色产业的发展规律,在资金来源方面要有所甄别,投入看中产业发展前景,又能承担一定风险的中长线资金。金融机构在针对绿色企业投资时要做好事前论证,项目落地要有充分依据,考虑到投入资金的安全性问题等。

  第三,建立健全市场导向的淘汰机制。主管部门要协助金融机构对于投入资金风险加以评估,尽早减低损失,避免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

  第四,注意跟进人才的培养。大力扶持培养既具有金融知识又具备环保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并对于此类人才的引进提供一定的倾斜性政策。

  (八)大力发展金融科技

  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目前已渗入到各个行业中,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都在冲击着传统产业。现代金融业对科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是现阶段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广州政府应大力支持本地金融科技企业的发展,出台专门的金融科技扶持政策。比如政府可通过加大对金融科技企业的财政资金支持,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可以通过定期组织金融监管机构、金融科技企业等到金融科技较为先进的地区学习先进经验。

  与此同时,引进金融科技专业人才、金融科技企业等对于发展金融科技产业都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但在这个过程中,要完善监管体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技融入金融使得金融业的复杂性大大增强,相应也增加了金融科技的潜在风险,正确处理金融科技的潜在风险对于金融业的未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对金融科技企业的风险监管,通过建立金融科技风险防控机制、完善金融科技监管体系等来规范金融风险。

  (九)加快金融对外开放

  金融开放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也在大力推动金融开放。金融开放有两方面的战略内涵:一是金融资本在国际市场自由流动,资本项目实现完全可兑换,境外投资者在境内开展投融资以及其他金融业务;二是对境内机构或个人投资者在国际市场进行各种投融资及参与境外金融业务的监管审批逐渐放松,利用金融手段助推企业或个人“走出去”。

  广州一直是金融开放的桥头堡,在这一轮金融开放中同样如此。2018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下,广州首先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提高金融国际化水平,比如放宽外资进入门槛、支持开展先行试点业务、优化外资金融机构办事流程、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等。

  接下来,广州还可以在以下方面加快金融开放:

  首先,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入驻广州。外资金融机构准入的限制抑制了广州金融业的发展。外资机构进入市场时经常会遭遇审批程序繁杂的处境,这削弱了外资机构进入的积极性,给自贸区金融业的开放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应当适当降低对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审批的严格程度,拓宽外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大力引进外资金融机构落户。争取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形成金融资源聚集发展态势,开拓新的海外金融合作伙伴关系。

  其次,积极开拓跨境业务。一是推进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试点。二是开展跨境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鼓励和引导银行机构为广州企业办理跨境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支持企业提高统筹配置境内外资金的能力。三是开展外汇管理改革试点,促进南沙自贸区跨境投融资汇兑便利,大力推动南沙自贸区在人民币跨境使用,允许融资租赁企业收取外币租金等。

  最后,吸引国际金融人才来穗工作。人才是金融业赖以成功的基本要素,如何更好地培养和引进国际金融人才是广州建设华南区域金融中心的关键。应当建立国际金融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建立广泛、全面而长效的国际金融人才信息库。引进国际金融证书的认证和培训,提高金融培训国际化水平,加大对相关教育培训项目的政策扶持和对具有相关资质的人才与机构的补贴力度。

  (十)补齐高层次金融人才的短板

  目前,广州市金融行业人才总量存在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在高端金融管理人才、金融产品研发人才、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和风险控制等专业服务人才等岗位上的缺口尤为突出。2019年底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所印发的《广州高层次金融人才支持项目实施办法(第二次修订)》中,也提出“补齐广州金融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金融人才的短板”。

  首先,优化完善引进人才的种类,吸引更高层次的金融人才需要补充新增普惠金融人才、不良资产处置人才、金融党建人才、高端金融管理人才、金融产品研发人才、金融风险控制等专业服务人才的种类。推动和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将地区总部落户广州,加快促进一批新型金融机构落户广州,从而为高端金融人才提供就业机会。

  其次,由于高级的金融机构一般需要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广州也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因此,广州也应该建立更好的激励机制,调动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并出台吸引具备信息技术和金融知识的复合人才的措施,加快国际金融人才培养和交流,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级人才。

  再次,要实现与深圳、香港在基础设施和人才引进政策方面的互通互联。比如建立金融人才绿卡申请的有效对接机制,加大对境外高层次金融人才的引进力度。从补贴、交通、居住、医疗、子女教育等多个方面尽量使得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人才交流便捷化也十分重要。

  最后,还要加大对金融机构及高管人才在广州市重大项目建设、创新创业项目上的资金支持力度,完善高层次金融人才评选办法。

  (十一)加强金融监管,防控金融风险

  在大力推动金融业发展的同时,加强金融监管也至关重要。金融风险防控不力不仅会增加金融的运作成本,更重要的是提高了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

  近几年,广州金融风险防控工作稳步推进。2018年3月,广州互金协会发布全国首个《首席风险官制度》,并在协会的会员单位里面试点,目前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已有13家会员单位设立了首席风险官。2019年《广州高层次金融人才支持项目实施办法(第二次修订)》中也在高层次金融人才中更突出“风险管理”,将在金融监管部门工作的经历纳入工作年限计算范围,以吸引更多的金融监管部门人才,更好地提升金融机构风控能力,提高业务水平,助力金融机构发展。

  广州应支持和协助中央驻地方金融监管机构,整顿和规范金融秩序,构筑安全、高效、稳健运行的金融体系,维护金融市场公开、公平、有序竞争,努力创建金融安全区。

《李奇霖:广州如何金融补短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